筹备6年,建设9年,历时足足15年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啦!
这座总长达55公里的大桥使得从珠海到香港将由现在3小时直接缩短到半小时左右,效率提升6倍。它的建成与通车,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,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,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继三峡工程、青藏铁路、南水北调、西气东输、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世界级基础工程。历时15年,投入1000多亿元,获得项目创新工法31项、创新软件13项、创新装备31项、创新产品3项,申请专利454项等,被誉为“现代世界七大奇迹”之一的港珠澳大桥,这一路走来也是历经波折。
向荷兰“取经”失败
在港珠澳大桥动工初期,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曾想购买荷兰的一项专利用于海底隧道建设。但是,荷兰漫天要价15亿,在屡次谈判后,总工程师及团队放弃专利购买,决心自主研发港珠澳造桥、造岛技术。通过自我攻坚、快马加鞭,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突破了各项难题,最终研究了一套新的属于自己具有自主研发专利的造岛技术。
在多项技术和设计的结合之下,港珠澳大桥便成为了中国第一例集桥、双人工岛、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。
海底隧道
港珠澳大桥的路线经过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,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,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。如果建造桥梁,必然是跨径很大,净空很高、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。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,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使得该区域无法实现大跨径、高塔结构物。
前面提到,海底沉管隧道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,如若要从荷兰引进技术或合作,要支付很高昂的费用,且部分技术对我国施行封锁。所以,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。
水下近50米建设深埋沉管隧道,在国际上被视为“技术禁区”。沉管隧道建设的技术研究成为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。于是,岛隧工程项目自2010年年底成立以来,总计开展15大类、136项专题研究,在外海快速筑岛、沉管隧道设计施工、工厂法沉管预制、外海沉管浮运安装、深水沉管隧道最终接头、专用设备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人工岛
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,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。从珠海往香港方向,会通过大桥西人工岛,大桥将从这里转入海底隧道。
西人工岛是主体桥梁和海底隧道的转换平台,还同时起到以桥梁养护、救援、办公等作用。穿过5664米的海底隧道,就抵达了海底隧道的出口东人工岛。东人工岛为集交通、管理、服务、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,将来还会开放游客观景功能。
建造这两个人工岛,需要将120个“钢造圆柱筒”钉在海底,围城一圈。而这120个“钢造圆柱筒”每根重550吨,高度达百米,圆柱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那么大。120个“钢造圆柱筒”需要用掉12960片6万吨钢板。两个人工岛使用的钢片板相当于8座埃菲尔铁塔的钢量总和。一系列工程下来,都十分的艰巨,而这种人工岛方式属于中国首创!
独特造型
在前后都望不到头的大桥上,建有3段斜拉桥,分别是“风帆”“海豚”“中国结”造型,寓意深远。
另外,港澳左舵,内地右舵,大桥如何变换车道?根据工程设计,港珠澳大桥上采用内地右侧通行规则,桥梁的两车道在中间部分交叉,这样到达香港或澳门口岸后,就不自觉完成左右侧交通转换。
百年大计
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寿命达120岁,能抗16级台风、8级地震。
南海含盐量高,腐蚀严重,港珠澳大桥的耐久性设计依据我国南海腐蚀暴露实验30多年观测数据的积累成果,对所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设计。
在防灾减灾方面,建设者在福建漳州专门修建了150米长的足尺沉管隧道实验平台,利用3年时间对大巴、中巴、小汽车进行燃烧实验。在世界上首次获取了火灾中隧道内的温度、烟雾流速、浓度等第一手数据,形成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防灾减灾的成套关键技术。根据实验测试,隧道防火设施能在1200℃高温下,保证沉管结构在2小时内不受破坏。
在今年夏天,台风“山竹”正面迎来,台风在海上的时候是17级,许多网友表示,港澳珠大桥能抗16级台风,“山竹”刚好多一级,心疼大桥。不过,台风在登陆时中心风力达14级,而港澳珠大桥也结结实实抵挡住了这次台风的磨难,是继“天鸽”“帕卡”之后,港珠澳大桥第三次接受强台风考验。
“超级工程”背后有“超级创新”。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,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技术层出不穷,专利达400项之多,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,造出了世界上最难、最长、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。
世界最大规模钢桥段建造、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、两大人工岛的快速成岛等技术创下多项世界纪录。中国首创的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,创造了221天完成两岛筑岛的世界工程记录。
这一系列成就下来,都切切实实说明,这座桥不简单!